第1天:选择什么样的DOCTYPE
前言
大家好!这个系列文章是按阿捷自己制作w3cn.org站点的过程编写的。之前阿捷也一直没有制作过一个真正符合web标准的网站。现在边参考国外资料边制作,同时把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记录下来,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。好了,让我们开始吧。
第一天
开始制作符合标准的站点,第一件事情就是声明符合自己需要的DOCTYPE。
查看本站首页原代码,可以看到第一行就是:
打开一些符合标准的站点,例如著名web设计软件开发商Macromedia,设计大师Zeldman的个人网站,会发现同样的代码。而另一些符合标准的站点(例如k10k.net)的代码则如下:
那么这些代码有什么含义?一定要放置吗?
什么是DOCTYPE
上面这些代码我们称做DOCTYPE声明。DOCTYPE是documenttype(文档类型)的简写,用来说明你用的XHTML或者HTML是什么版本。
其中的DTD(例如上例中的xhtml1-transitional.dtd)叫文档类型定义,里面包含了文档的规则,浏览器就根据你定义的DTD来解释你页面的标识,并展现出来。
要建立符合标准的网页,DOCTYPE声明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;除非你的XHTML确定了一个正确的DOCTYPE,否则你的标识和CSS都不会生效。
XHTML1.0提供了三种DTD声明可供选择:
过渡的(Transitional):要求非常宽松的DTD,它允许你继续使用HTML4.01的标识(但是要符合xhtml的写法)。完整代码如下:
严格的(Strict):要求严格的DTD,你不能使用任何表现层的标识和属性,例如
。完整代码如下:
框架的(Frameset):专门针对框架页面设计使用的DTD,如果你的页面中包含有框架,需要采用这种DTD。完整代码如下:
我们选择什么样的DOCTYPE
理想情况当然是严格的DTD,但对于我们大多数刚接触web标准的设计师来说,过渡的DTD(XHTML1.0Transitional)是目前理想选择(包括本站,使用的也是过渡型DTD)。因为这种DTD还允许我们使用表现层的标识、元素和属性,也比较容易通过W3C的代码校验。
注:上面说的"表现层的标识、属性"是指那些纯粹用来控制表现的tag,例如用于排版的表格、背景颜色标识等。在XHTML中标识是用来表示结构的,而不是用来实现表现形式,我们过渡的目的是最终实现数据和表现相分离。
打个比方:人体模特换衣服。模特就好比数据,衣服则是表现形式,模特和衣服是分离的,这样你就可以随意换衣服。而原来HTML4中,数据和表现是混杂在一起的,要一次性换个表现形式非常困难。呵呵,有点抽象了,这个概念需要我们在应用过程中逐步领会。
补充
DOCTYPE声明必须放在每一个XHTML文档最顶部,在所有代码和标识之上。第2天:什么是名字空间
DOCTYPE声明好以后,接下来的代码是:
通常我们HTML4.0的代码只是,这里的"xmlns"是什么呢? 这个"xmlns"是XHTMLnamespace的缩写,叫做"名字空间"声明。名字空间是什么作用呢?阿捷自己的理解是: 由于xml允许你自己定义自己的标识,你定义的标识和其他人定义的标识有可能相同,但表示不同的意义。当文件交换或者共享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错误。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发生,XML采用名字空间声明,允许你通过一个网址指向来识别你的标识。例如: 小王和小李都定义了一个 更通俗的解释是:名字空间就是给文档做一个标记,告诉别人,这个文档是属于谁的。只不过这个"谁"用了一个网址来代替。 XHTML是HTML向XML过渡的标识语言,它需要符合XML文档规则,因此也需要定义名字空间。又因为XHTML1.0不能自定义标识,所以它的名字空间都相同,就是"http://www.w3.org/1999/xhtml"。如果你还不太理解也不要紧,目前阶段我们只要照抄代码就可以了。 后面的lang="gb2312",指定你的文档用简体中文。 第3天:定义语言编码 第三步是定义你的语言编码,类似这样: 为了被浏览器正确解释和通过W3C代码校验,所有的XHTML文档都必须声明它们所使用的编码语言,我们一般使用gb2312(简体中文),制作多国语言页面也有可能用Unicode、ISO-8859-1等,根据你的需要定义。 通常这样定义就可以了。但是要补充说明的是,XML文档并不是这样定义语言编码的,XML的定义方式如下: 你在Macromedia.com的首页代码第一行就可以看见类似的语句,这也是W3C推荐使用的定义方法。那为什么我们不直接采用这种方法呢?原因是一些浏览器对标准的支持不完善,不能正确理解这样的定义方法,比如IE6/Windows。所以在目前过渡方案下,我们依然推荐使用meta方式。当然,你可以两种方法都写。 看本站源代码,你会发现语言编码定义的地方还多一句: 这是针对老版本浏览器写的,以保证各种浏览器都能正确解释页面。 注意:在上面声明语句的最后,你看到有一个斜杠"/",这和我们以前的HTML4.0的代码写法不同。原因是XHTML语法规则要求所有的标识都必须有开始和结束。例如 和 用web标准设计网站,过渡的方法主要是采用XHTML+CSS,css样式表是必不可少的。这就要求所有网页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CSS,如果你以前不常用,那么现在就开始学习吧。要制作符合web标准的网站,不懂CSS是设计不出漂亮的页面的。 事实上,所有表现的地方都需要用CSS来实现。我们以前都习惯用table来定位和布局,现在要改用DIV来定位和布局。这是思维方式的变化,一开始有些不习惯。呵呵,任何变革都会有阻力的,为了享受标准带来的"益处",放弃一些老的传统做法是值得的。 外部调用样式表 在以前,我们通常采用2种方法使用样式表: 7 3 1 2 3 4 5 4 8 : 页面内嵌法:就是将样式表直接写在页面代码的head区。类似这样: 外部调用法:将样式表写在一个独立的.css文件中,然后在页面head区用类似以下代码调用。 在符合web标准的设计中,我们使用外部调用法,好处不言而喻,你可以不修改页面只修改.css文件而改变页面的样式。如果所有页面都调用同一个样式表文件,那么改一个样式表文件,可以改变所有文件的样式。 双表法调用样式表 查看某些符合标准站点的原代码,你可能看到,在调用样式表的地方有如下2句: 以下是引用片段: 为什么要写两次呢? 实际上一般情况下用外联法调用(就是第一句)就足够了。我这里使用双表调用只是一种示例。其中的"@import"命令用于输入样式表。而"@import"命令在netscape4.0版本浏览器是无效的。也就是说,当你希望某些效果在netscape4.0浏览器中隐藏,在4.0以上或其它浏览器中又显示的时候,你可以采用"@import"命令方法调用样式表。 第5天:head区的其他设置 这些技巧主要讲meta标签设置的,其实与符合web标准关系不大,只要注意在最后加"/"关闭标签就可以,但是既然是入门教程,就写得详细一点吧。 收藏夹小图标 如果你将本站加入收藏夹,可以看到在收藏夹网址之前的IE图标变成了本站特别的图标。要实现这样效果很简单,首先制作一个16x16的icon图标,命名为favicon.ico,放在根目录下。然后将下面的代码嵌入head区: 以下是引用片段: 为搜索引擎准备的内容 代码如下,替换成你自己站点的内容就可以: 允许搜索机器人搜索站内所有链接。如果你想某些页面不被搜索,推荐采用robots.txt方法 设置站点作者信息 设置站点版权信息 站点的简要介绍(推荐)
写成
、写成
,加空格的原因是避免代码连在一起浏览器不识别。第4天:调用样式表